汇佳网为您带来《什么是公关小姐(公关小姐什么意思)》,本文围绕什么是公关小姐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什么是公关小姐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中国的现代公共关系是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引进与发展并不顺利,曾一度被扭曲,甚至走入误区难以脱身。现代公共关系进入中国不到十年,就进入了第一个误区以至于如今还没有完全脱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公共关系的发展呈现一股“公关热”,这个时期公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各大院校纷纷开设公关专业、认真探讨公关培训、企业设立公关部门。也就在这一股热浪中,全国各地的公关培训和教育悄然变异:在很多公关课程上,讲述的内容是礼仪、化妆、着装、跳舞、品酒、插话,以及各种意义含混、暧昧的交际术;随着公关小姐、公关先生大赛鸣锣登场、聒噪一时,专业人才培养竟被一些人理解为就是打造“公关小姐”,而这个误区的陷入,显然来自一部热播剧《公关小姐》。
1989年10月24日,24集电视剧《公关小姐》在广东电视台开播。这是最早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公关事业、职业女性、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的电视剧,也是内地最早的都市言情剧之一。当时,该剧的收视率全线飘红(据统计达到90%以上),街头巷尾都能听到老百姓对《公关小姐》的议论。后来,中央电视台以每集4万元的价格买下这部电视剧,在全国播放。
这部电视剧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公关小姐》也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大奖,同期获得“飞天奖”的作品还有《渴望》、《围城》、《辘轳、女人和井》等佳作,都为那一代人留下深刻记忆。随着《公关小姐》的全国热播,也把“公关热”推向全国。
《公关小姐》的原型是广州中国大酒店第二任公关经理常玉萍。常玉萍,香港人,198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曾经供职于奥美广告。1985年,她受聘成为中国大酒店的公关经理。两年以后,常玉萍以卓越的公关业绩当选“广州十大杰出青年”。她最为人称道的案例是,在不耽误酒店工作的情况下,两个小时内组织大约3000名员工奔赴广州越秀山体育场拍摄了一张“中”字全家福,近似于今天的“快闪”艺术。当时,中国大酒店员工来自1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活习惯、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差异巨大,常玉萍经常以这种仪式化的方式,让员工认同企业理念和中国文化,让酒店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然而,《公关小姐》火遍全国之际,也正是“公关小姐”一词的负面意涵在社会上、成人之间“心领神会”之时。从内容上看,《公关小姐》没有直接污名化公关的意图,也正是因为这部影视剧,使“公共关系”成为普泛的大众词汇。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剧中所呈现的美丽的公关小姐在豪华酒店与权贵富贾交际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让人们以为,公关就是美女加美酒,从而浮想联翩。当时社会,已经把“小姐”当成不正当从业者的代名词,再加上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公关小姐”选美大赛,很多企业老板更是将公关当成行贿、送礼的手段。这样的社会风气,把还在嗷嗷待哺的中国公关推向了无底深渊。
对于《公关小姐》不经意间凝结了人们对公关的负面集体记忆,邝建人深感委屈:我写剧本的时候,“小姐”这个词还没有任何贬义,简直是一种尊称。而当《公关小姐》播完,我那是要截去了美国,听说“公关小姐”乱了套。《公关小姐》的主题是什么?人们看完以后,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为编剧,我心里是非常明确的,我写的是在改革开放、即将实行一国两制的大理石背景下,香港人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写的是一个从小在香港长的香港小姐,她有着与内地不同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她能否在改革开放的广州,与我们相互沟通、理解、信任、合作?结论是可以的!我完全没想到这部90%以上内容来自现实的电视剧,竟然成为了公关行业名声江河日下的标志。
事实上,“猝不及防的公关热”其实不过是遭遇了一场迟早要来的暴风雨。新兴的中国公关出现滑落是有多个原因促成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宏观制约下,中国公关尚未在现代性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找到自己扎根、生长的位置;安岗提出的“三大建设”尚缺少充分的社会历史条件,西方与中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深堑;公关道德建设薄弱,功利主义压倒了事业草创期的启蒙之光和理想主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职业化进程的加快,现在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公关小姐”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容,虽然公关行业女性居多渐成国际性现象,行业内女性化的课题已为国外公关学者广泛关注,但其在国内,对女性从事公关一职依旧难以摆脱一些低俗的理解,公关的“正名之旅”仍然是公关学者和从业人员为之努力方向的重中之重。
内容参考:胡百精《中国公共关系史》
责任编辑:
《什么是公关小姐(公关小姐什么意思)》来自网络,本文围绕什么是公关小姐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