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佳网为您带来《诺贝尔文学奖多少钱(诺贝尔文学奖含金量高吗)》,本文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多少钱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多少钱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诺贝尔文学奖自创立以来,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眼球,这场堪称史上阵容最强大的文学拉力赛一直带着不同凡响的激烈影响着世界文学的进程。很长时间内,我国文学家多次与这个奖项擦肩而过。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我国文学重量级作家辈出,其创作成就丰硕,影响深远,有些作家的作品甚至一度风靡全球。那么为什么导致了以鲁迅、林语堂、钱钟书等等一批文学大师错失诺贝尔文学奖?今天,就让我们盘一盘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创作大家的与诺贝尔失之交臂的历史往事。

诺贝尔文学奖多少钱(诺贝尔文学奖含金量高吗)

  鲁迅

  鲁迅为什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解释“相当到位”。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在他给好朋友刘半农的信函中表达了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他这样写到:“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鲁迅书信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的解释虽然冠冕,却依旧有许多负气的成分,甚至在鲁迅的思想里,中国人的文学拿到外国评选,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他们自然不会深度研究作品的本身,相反是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这样会让“结果将很坏”,无疑,鲁迅的解释是深度的,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水平不是一个外国奖项就能真正概括的。不管如何,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与中国的深度接触。值得注意的是,此后还出现国鲁迅是否有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接触,也传出终身评委马悦然还公开辟谣的所谓两个理由,第一,没人推荐鲁迅,第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他逝世后才被翻译成外文,但历史本来面目到底如何,很难下最终结论。

  胡适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题目最大原因在于担心自己的贡献领域被弄错,坦言自己不是“文学家”。

  胡适在他的日记里记载, 1929年2月26到28日,胡适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在火车上就出现了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讨论的一幕。胡适写道:“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胡适

  胡适对斯文赫定“自己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的要求,如何回答,没有记载。他继续在日记里继续表述了他的看法:“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胡适只认为自己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功勋,若因此而提名便“不推辞”;而且为了得诺贝尔奖,要自己来翻译自己的东西,这不就成了挂羊头卖狗肉了吗?违背自己做人的许多底线。并且胡适也自认不如鲁迅,“不配称文学家”。胡适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授给那些文学作家,而自己,主要成就是在“提倡文学革命”以及考证考据方面,所以胡适将诺贝尔奖提名之事予以婉拒,倒也体现了他的个人操守。

  林语堂一生被三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最终为何还是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林语堂一生被三次提名,可惜林语堂最终仍未能获选。

  据汉学家、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在《想念林语堂先生》文中披露了许多细节。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和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一同推荐林语堂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特别提出《吾国与吾民》和《京华烟云》;他认为这两部书“是报导中国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非常宝贵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的小组也特别欣赏作者的“活泼的,有机智的和富于很强的幽默感的想象力”。可惜的是瑞典学院1940年到1943年没有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瑞典学院愿意在战争当中保持一个中立立场。林语堂的首次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机会就因为这场盛宴没有开场而提前结束。

  林语堂

  第二次是1950年,林语堂被再度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不过,林语堂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小组认为林语堂既然用英文写作,所以他的著作不能代表中文文学。对于这个理由,马悦然也用略带调侃的语气写到“瑞典学院好像没有考虑到印度诗人泰戈尔凭他用英文写的一部诗集,1913年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无论如何,结果就是林语堂还是没有得奖。

  第三次是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最终的结果是: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不知林语堂对于三次近距离接触诺贝尔文学奖作何感想。

  沈从文,两度得到提名,在最可能获奖的前几个月去世,最终与诺贝尔失之交臂。

  作家沈从文的名声曾一度在海外掀起热潮。秦牧写过一篇文章《海外沈从文热》曾这样描述沈从文现象。“海外现在流行着一股沈从文热,欧美好些国家,风起云涌似的,有好些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我国作家沈从文。在美国,有四人因研究沈从文获得博士学位,有三十多人获得硕士学位……在法国,巴黎大学甚至作出这样的规定:反思要投考‘终身中学中文教员的’都要读四本文学书,其中必须有一本是沈从文写的。”可见沈从文在80年代是何等风靡。

  沈从文晚年

  1983年,沈从文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85年汉学家马悦然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之后,就着手翻译沈从文的作品。1987年,他所翻译的《边城》出版,接着有出版了沈从文的作品集。1988年,沈从文再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且排名进入最前列。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年5月他就已经去世,失去了最终的获奖机会。

  钱钟书多次抨击“诺贝尔文学奖”,认为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的危害更大。

  钱钟书在世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也曾来拜访,钱钟书见了他。

  钱钟书对来造访的马悦然的到来颇为热情,但是不知怎地聊到诺贝尔奖项时,钱钟书顿时激动起来,对其说出了一番措辞非常犀利的话:“你不就是仗着我们中国混饭吃的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说实话,你有投票表决权吗?作为汉学家,你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那种烂译文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一定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的作品为什么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这有道理吗?”后人无法猜测现场的真伪,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钱钟书并未获得提名。

  此后法国的一些学者在巴黎的《世界报》上力捧钱钟书,说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非钱钟书莫属,只有钱钟书当之无愧。

  钱钟书

  而钱钟书对这样的褒扬反应十分敏感,他迅速作出回应,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历数“诺奖委”的误评、错评与漏评。最终钱钟书得出结论,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危害还不如诺贝尔文学奖的危害为甚。凡此种种,似乎钱钟书先生对于诺贝尔文学奖颇为不满,其中各种原因早已如同迷雾永远不可能消散。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一直在争议中进行,甚至在2018年因为丑闻发生而不得不停止颁发。此外,可以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还有很多,诸如老舍、巴金,但是也不能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性就要把所有出色作家都拿出去比一下,这种“过高估计”一直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某种资历。

  著名诗人余光中总结诺贝尔文学奖时颇有见地,他说:“它既是幸运之星,又是死亡之吻”,西方有些作家得奖后就江郎才尽。最有名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川端康成,另一个是海明威,两个人都是在得奖后自杀了。“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世界文学奖,把他当作西方文学奖就好一些,因为它是要给西方语系的。余光中认为,华人作家遍布世界各地,应该有我们一个大奖,建立一个自己的评选标准,不一定要靠18个瑞典老头在那里指指点点。”

《诺贝尔文学奖多少钱(诺贝尔文学奖含金量高吗)》来自网络,本文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多少钱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