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佳网为您带来《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药酒是哪个朝代之后才有的)》,本文围绕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一、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

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药酒是哪个朝代之后才有的)

  药酒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在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就开始慢慢盛行起来。《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醪醴”者即药酒也。显然在战国时代对药酒的医疗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药酒,古代同其他酒统称“醪醴”。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终就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类,醪为浊酒,醴为甜酒。以白酒、黄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疗和滋补性质的各种中药或食物,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或药物和食物与谷物、曲共同酿制),即为药酒。

  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置可以增强药力,既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

  远在古代,药酒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仍享有较高的声誉。诸如人参酒、鹿茸酒、五加皮酒、虎骨酒、国公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首乌酒等享有盛名的药酒。

  从酿酒、饮酒到赏酒、论酒,酒已渗透到人类的各个方面,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并且先祖们无意中食用了发酵后的瓜果汁,发现了它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之类的疾病,从而让酒与原始医疗活动结下了缘,也因此药酒慢慢形成。

  二、中国药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1、甲骨文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药酒“鬯其酒”

  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曾在《殷墟书契前论》记录,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记录。汉代班固认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酿之,成为鬯。”

  “鬯”是甲骨文时代用于祭祀的一种酒,而“鬯其酒”极有可能是一种既可以用于祭祀,同时也可以用于医疗的药酒。同时这段资料表明,在殷商时期,古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制造药酒的方法,并且这一时期的大夫将酒与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病人。

  在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这里面记载着三十多个药酒方,用以治疗疽、蛇伤、疥瘙等疾病。

  其中,《养生方》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着中国古代关于制作药酒的各种药材,以及服用药酒的剂量等等,这也是人们所知道最早的关于酿制药酒的药方。

  “为醴:细斩漆、节各一斗,以水五浚,以汁煮紫葳……又浚。麹、麦麹各一斗,卒其时,即浚。黍、稻水各一斗。并,沃以麹汁,滫之如恒饮。取乌嚎三颗,干薑五,焦杜,凡三物,投之。先置罌中,即醸黍其上,汁均沃之,又以美酒十斗沃之,勿挠。塗之。十一熟矣,即发,勿釃,稍清汁尽,又以酒沃,如此三。以晡时饮一杯。已饮,身体痒者,摩之。服之百日,令目明,耳聪,末皆强,病及偏枯。”

  2、汉朝时期药酒使用开始普及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这本著作详细的记载了药酒的相关信息,并且在《素问·血气形态》中,还曾经详细的记载着这样一条病历:“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醪药”。所以早在先秦时期,药酒就已经在医术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发展到汉朝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药酒的使用逐渐普及起来。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描绘过许多药酒的药方或案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在《伤寒杂病论》中,除了有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瓜蒌薤白酒汤之外,还有很多药方都是以酒煎煮,或者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用来加强药效。关于制作,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也有记载,采取的煮服方法,类似如今的热浸法。就是将药物捣碎,按配方规定加入适量白酒,然后加热浸泡,最终沉淀过滤即可。

  在上述提到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等,就是药酒的命名。在最早时期,药酒的应用和其他中药方剂一样,都没有命名。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先秦及汉代。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的“红蓝花酒”等。

  汉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但大概总结也就那么几类。比如以药配制命名的,如羌活酒、五精酒、五枝酒等等;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如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还有以主治功能命名的,如安胎当归酒、腰痛酒等。这类命名方法在传统药酒命名上占据一定的主流。

  也就是说,汉代时,药酒已经成为中药方剂的一部分。

  3、隋唐时期,药酒得到广泛使用

  药酒发展至隋唐时期,它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用于医疗疾病,还用于保健身体,并且药酒在各大庭宴以及祭祀的重要场合,出现的愈加频繁。由于酿酒技术的提高,药酒的质量以及医疗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被称为“药王”的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一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药酒的制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

  除了制法之外,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记载着八十多个关于各类药酒的应用案例,涉及到妇科,内科等多方面。并且孙思邈还提到了过度服用药酒的危害副作用:“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药酒不但能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而且治疗外科疾病也独具风格。唐代著名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里就有“治下部痔疮方”的记载。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

  所以在唐代时期,药酒在民间季节性疾病的预防中,应用非常广泛。孙思邈在《干金方》曾说过:“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可见,在唐朝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饮用药酒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宋明清时期,药酒发展盛行,甚至进入宫廷,成为御制药酒

  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所以酿酒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相比前代,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扩大,而且当时宋朝也比较重视医药事业,遍求精于医术之人。

  比如人称朱奉议的朱肱,曾因当官谏言被罢官,后来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于是被征为医学博士。他写的《北山酒经》,部分记载了药酒的内容。

  包括宋人集体编著的《太平圣惠方·药酒序》中就明确指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神养气,性唯剽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肠胃,善引药势。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疴恙必治,效力可凭,故存于编简尔。”

  这本《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还详细了药酒达数百种之多,里面不仅讲了酒的健体功能,还突出讲述了“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的药酒保健功能。

  到了明代,酿酒工艺得到发展和提高,药酒开始进入宫廷。当时明代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药酒,并且还成为宫廷御酒,比如“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等等。当时名噪金殿的“满殿香”,就有白术、白檀香、缩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种药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酿制而成。

  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等。包括普通百姓酿制的椒柘酒、菖蒲酒等等。

  到了清朝,药酒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学家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药酒配方。但是此时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疗疾病,更大的用处是用于养生保健。尤其是在宫廷里,具有补身益处的药酒需求量十分大,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发展。

  清朝皇帝经常饮用的一种药酒名为“松龄太平春酒”,这种药酒对老年人身体虚弱,睡眠不实以及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款能够养生保健的药酒,在皇宫中十分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除了这款“松龄太平春酒”,还有一款“夜合枝酒”,也是清官御制之一大药酒。夜合枝即合欢树枝,酒之药物组成除了合欢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清朝中后期,药酒在宫廷亦或是民间都十分流行,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保健作用,我们都能够看到药酒的身影。

  发展到宋明清时期,酿酒技术已经与当今无异,相比前代而言,酿酒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与提高,所以药酒的普及也就变得十分盛行。

《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药酒是哪个朝代之后才有的)》来自网络,本文围绕药酒是在哪个朝代后出现的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