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佳网为您带来《中国古代交通规则及管理制度(古代交通法规打屁股)》,本文围绕中国古代交通规则及管理制度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中国古代交通规则及管理制度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出行有道,行车有德,停车有序,现代人用交通法规规范驾驶行为,保证交通安全。那么古代交通工具混杂,道路狭窄,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

中国古代交通规则及管理制度(古代交通法规打屁股)

  第一本交规手册

  唐朝的《仪制令》为我国最早的交通法规,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交通法规,带有法规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简单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车类主要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船类主要有官船、哨船、渔船、快船、战船、大小海秋船(也属官船)等。轿子类主要有山轿、兜轿、凉轿、暖轿等。牲口类主要有马匹、驴、骡等。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现象,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下诏,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道路悬挂木牌,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人人都要遵守。到南宋,这一交通规则又由各州扩大到各县,而且由悬挂木牌发展到刻石立碑永久示人。

  具体来说,古代的交规主要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贱避贵,即老百姓要让官员先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王朝的尊卑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在交通法规中也不会忽略这一点。

  第二个层面:少避长,即年轻的要主动让年长的。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和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个层面:轻避重,即负重轻的车要给负重重的车让行。这不仅体现了“礼让为先”的思想,而且也能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

  第四个层面:去避来,即出城的要让进城的先行。进城是为了办事,而出城一般是为了回家,政府当然得考虑其中的缓急。毕竟旧时的城门不是很宽敞,且只设有几个门,不像现在的道路四通八达。由此可见,古代的交规重在礼让和文明出行。

  雪天打车难

  古代的路况较差,道路大多崎岖不平,有雪时路滑,雪化后泥泞,相当难走。为此,清代朝廷制定了一些“交通规则”,尽可能减少雪灾期间的交通事故。

  《大清律例》规定:因为天气关系骑马撞伤人的,赔偿医药费,还得把坐骑赔给伤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坐牢3年,另外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其坐骑则被官府没收。

  现在一下雪,可能会出现出租车私自涨价的情况,清代亦是如此。

  据史料记载,嘉庆年间,某文士客居沧州,适逢大雪天,本来在沧州地面雇一驴车,一天只要400文钱,因为下雪,车价涨了一倍,该文士感叹道:“雇驴冲雪非容易,日费青钱八百文。”

  有时候多掏一倍车价,也不见得能雇到车,因为下雪天车夫生意极好,“雪地呼车时辰久,靠着门旁叫腿麻。”这跟现在雪天市民出门一直打不到车的情形很相似。

  由来已久的左侧通行

  春秋战国以来,主人迎接客人时,都习惯在路的左边等待,史上称为“左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古人习惯靠左行驶,当被迎接者沿着路的左边缓缓驶来的时候,从迎接者的角度看,对方其实是从路的右边过来,于是迎接者就在路的左边等待,双方相遇时,刚好分别站在路的两边,中间留出一块地方,既方便行礼,又不妨碍其他人通过。

  清朝末年,政府成立巡警部,颁布的交通法规完全是欧洲式的,于是靠左行驶就变成了靠右行驶。

  晚清兰陵忧患生著有《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一首竹枝词专写新交规颁布后的北京交通:“靠右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自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说明有很多司机不遵守“新交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沿袭了这一规则。

  古代交通事故的处理

  在古代,如果违反交通法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首先,在我国古代,处理交通事故也有一套官方的责任标准。

  在唐代,“驾”是指马车在城内高速行驶,是被严格禁止的。在路上驾车狂飙,后果非常严重。

  据《唐律书义》记载,凡在城内高速行驶者,将被处以鞭笞五十。如果造成人员伤亡,就以伤害罪论处;如果是明知故犯,则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这一规定体现了唐代对快速驾驶的严格禁止,为社会安全提供了保障。

  唐代时,“封建五刑”的刑罚制度已经形成,对“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也比较科学。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刑罚从基本的鞭打到流放、斩首,涵盖了比较全面的刑罚种类。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交通违法后果很严重,可能会被流放到三千里之外去当苦力,处罚也相对严厉。

  总体而言,古代交通规则的形成和完善为社会提供了秩序和安全,官员对于交通事故的处理也有明确的标准。虽然形式和手段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与现代社会的交通法规密切相关。

  来 源:青海法治报

《中国古代交通规则及管理制度(古代交通法规打屁股)》来自网络,本文围绕中国古代交通规则及管理制度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