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2019年春季宣布,自新学期起,我国中小学生将在语文、历史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全面启用统一编制的新版教材,这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新版教材的主要策划人温儒敏教授早前提到过一个震撼的观点:“未来的语文高考设计将以难度确保至少15%的学生无法完成试卷。”
无可争议的事实显示,语文科目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那么,在应用这套全新教材后,语文教学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首要变革体现在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教学比重。据数据显示,相较于旧版教材,新版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古诗词收录数量增长达87%,增至128篇;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比例上升51%,并且明年的高考规定考生需熟记的古诗词数目从原先的60首提升到了70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早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园地》栏目便引入了文言文元素,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和理解诸如《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类经典片段。
儿童时期,特别是小学阶段被视为个体生活习惯塑造的关键窗口期,同时亦是各种能力快速发展的金子时段,这其中尤以学习能力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这复杂的所谓学习能力实则是通过对“阅读能力”的培育得以逐步获取。
概括来讲,阅读能力的构建有两个关键要素:
其一是连续性和一致性,即建立稳定的阅读习惯,意味着每日均需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长,而非随兴趣所致忽冷忽热,这样才能真正形塑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二是累积足够的阅读量。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期间,年度阅读总量不应低于一百万字(理想区间为100200万字),升入二、三年级,则相应提升至两百万字(理想的范围是200300万字),待进入四五六年级,年阅读量的标准底线已抬高至三百多万字(常规目标是在300500万字间,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甚至能达到一年千万字以上的阅读量)。
参照各级别学期的不同需求,结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及众多业内专家包括知名作家、教授、特高级教师和相关领域博士的意见,我们梳理出了各年龄段推荐的必读书目清单。
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了明确的季度阅读量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格数据省略]
依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精神,对于每个年级阶段都有着相应的课外阅读量最低要求,若尚未达标者,应当立即着手补充阅读。
关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学习语文,提出六大策略:
1. 持续广泛阅读且精选优质图书和经典著作。仅局限于课本学习远远不足以支撑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外深度阅读不可或缺,尤其是高质量的文学经典。要知道,浮躁肤浅的快餐式阅读无助于实质性的进步。
2. 积极做好阅读笔记。不仅限于阅读本身,更要注重有效性。撰写读书心得或标记重点是一种便捷的家庭实践方式,也可称为阅读批注。这样的过程能够训练思维敏捷度和深度,强化理解和记忆力。
3. 常备各类词典工具书并熟练查找。掌握随时翻阅词典资料的能力非常重要,常见的工具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这些工具书既能作为查询用具,也能当作普通书籍来研读。
4. 发扬朗诵和背诵的传统优势。这是积淀语言素材、锻炼语感的有效手段。倡导孩子多加朗诵、背诵古代今外的经典篇章,如此方能深入体悟文字内涵、感知音韵美感。
5. 主动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在网络时代,许多线上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讨论空间,鼓励孩子积极分享阅读感受,与其他读者互动交流。
6. 刻苦练习写作,保持写日记的好习惯。鉴于写作占据语文考试的较大权重,并关乎个人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唯有勤奋练习才是提高之道。例如,坚持每日书写日记既可以锤炼表达能力,又能存储生活点滴和思想火花,尽管初期或许稚嫩平淡,但持之以恒定会有明显提升。
沉浸书香之中,就仿佛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当孩子深陷书海,他/她不仅能收获最纯粹的精神滋养,更能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学会关爱自身、尊重他人乃至整个世界。
家庭教育的成功莫过于子女教育的成功,反之,教育的失误也将成为家庭的最大遗憾。新学期即将开启一场主题为《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的家长网络直播讲座,请密切关注“新父母在线”视频号预约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