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线上创业家抑或是微信运营者,
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即在于拓展朋友圈。
获取微信好友主要存在两种策略:
一类倚赖于被动接受,另一类则积极出击。
然而,不论采取何种途径,
欲实现高效且成功的交友认证,
均离不开那一句关键性的“问候”。
是否常遭遇如下情景?
自称姐至阿姨、自诩师长乃至企业高管的人物,
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急于找到你,
更有甚者竟能精确无误地喊出你的名讳,
并透露你的联系方式。
待你通过验证,他们的回应却是惊人的一致——
稍后详谈,此刻不便细聊。
实情则是,这群人大多是恶劣营销团队与诈骗犯,
利用这般亲切开场白以瓦解你的戒备心理,
从而达成轻易添加好友的目的。
对此,微信安全部门列举了十大常见“搭讪”手法,
呼吁广大民众保持清醒头脑,谨防受骗。
对于那些不明来历的添加请求,
背后动机究竟为何?
一旦同意成为这类陌生人的微信好友,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拖入各类荐股群、赌球群、欺诈群、色情群及广告群之中,
从此便沉浸在漫天飞舞的垃圾广告、股票专家的强烈推销里无法脱身;又或许遭受赌博、色情等相关不良信息的持续滋扰。
另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你不慎遇上了所谓的“养号族”。
在你批准对方好友申请之际,
对他们而言任务已然完成,
此后彼此间再无交流互动。
纵使询问再多问题,
得到的答案不过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一句:
那到底何谓“养号”?此举目的何在?他们又是怎样得知你的私人信息?
“养号”的概念解析
简言之,“养号”是指非法产业集团运用多种手段和借口,
将自己的账户装扮成人畜无害的普通用户,
以便尽可能多地添加微信好友直至达到五千人的上限,
随后再将这些饱和的微信号转手倒卖。
“养号”的深层意图
之所以要这么做,
是因为这些累积起来的真实用户账号,
大多服务于恶意营销行为;部分专业“养号者”
还会针对性地挑选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目标群体,
如年轻女性消费者、新购房需装修的业主以及全职母亲等,
这样的账号售价显然更为高昂。
他们如何掌握你的个人信息?
鉴于现今社会普遍存在隐私泄露的现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暴露自身信息,
而违法份子便会趁机通过各色渠道购得这些数据资料。
诈骗团伙锁定目标的手法揭秘
诈骗组织拥有一条高度完善的黑色产业链,
他们会先在网上搜罗或购买已遭泄露的用户手机号码资源,
接着借助多台设备配合自动化工具大批量向用户发起添加好友申请。
取得你的手机号后,
“来自手机通信录好友”这一现象也就顺理成章,
只需事先把你的号码存入作案人员自身的手机通讯录,
再由该处发起对你的微信添加请求,
如此一来,你在接收到的好友验证来源提示便会呈现为“来自通讯录好友”,但实际上此通讯录乃源自对方手中。
两类惯用的欺骗性表达套路
Ⅰ.假扮系统通知
骗子在发出好友邀请时,
会在验证留言栏填入诸如“来自手机通讯录”或“经系统识别,您与×××共有×××位共同好友”之类的话语,
仅凭这种巧妙的心理战术,
便可轻松诱使受害者放行并通过其好友验证。
来自通讯录的情形:
系统告知您与×××共享×××位共同好友:
Ⅱ.伪装熟人套近乎
“你怎么回事儿?我昨天哪里惹你不高兴啦?”
“我在QQ给你留言怎么不见回复?”
“我是老李,王老板托我来找你。”
“我是你表姐的朋友,有些事情想请教你,快通过下好友吧!”
“哈喽,有人推荐我参加某项活动,劳驾通过下好友请求呗!”
面对此种境况应如何自我防护?
合理采用添加好友的方式,
有助于减小个人信息泄密的风险,并抵制不必要的打扰。
配置“添加我的方式”路径如下:
进入微信 → 我 → 设置 → 隐私 → 添加我的方式
精明辨识好友申请的验证信息,
对待模棱两可的消息选择不予理会,
或索性要求对方明确披露身份详情;
在接受新的好友后,
务必尽快借由语音通话、视频聊天或电话核实对方身份,
确保安全至上;
倘若加上的是素未谋面的好友,
交谈不久就开始讨论金钱相关事宜,
此时务须提高警觉,
同时密切关注微信内置的风险警示功能。
假如确定对方怀有不良企图,
请立即展开举报行动,附带充足证据材料,
一经审查核实,
违规者的账号将会迅速受到处置,
避免其进一步实施诈骗行为。
举报投诉操作指南
官方建议各位切勿轻率地接受陌生人的好友申请,
尽量只接纳相识之人或经过核实身份的对象加入微信好友行列。
倘若有遭到陌生人侵扰的经历,
可在微信客户端内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