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佳网为您带来《惊蛰的含义是什么(惊蛰表示的含义)》,本文围绕惊蛰的含义是什么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惊蛰的含义是什么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编者按】

惊蛰的含义是什么(惊蛰表示的含义)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澎湃新闻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传统民俗节日栏目,介绍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节庆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这些民俗并未消失,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新华社 图

  “二月二龙抬头”之后,3月5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与“龙抬头”之意相似,“惊蛰”也有“复苏”“重返生机”之意,只不过“蛰”的含义是昆虫蛰伏不动,如今到了春天,气温上升,春雷涌动,蛰伏地下的虫子们也要惊醒了。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多与气候、季节相关,如小暑、大寒、立春、夏至等,或是对农作物状态的描述,如小满、芒种,而惊蛰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动物昆虫习性命名的节气。”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民俗学博士方云说。从中可见“虫”的苏醒对于农事活动的重要性。

  节俗围绕“驱虫”展开

  从“蛰”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小篆的底部为一只盘缠的小蛇,上半部的“执”表声,本意为束缚不动,合字则为“虫冬眠,伏而不动”,形象地说明了昆虫从寒冬到初春这一时段的蛰伏状态。

  在《吕氏春秋·音律》中就曾记载:“南吕之月,蛰虫入穴”,南吕之月指的是农历八月份,在《礼记·月令》中,也记载过蛰虫:“孟春之月,冬风解冻,蛰虫始振”,孟春之月,冬风解冻之时,恰巧是惊蛰前后。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气温快速升长,深眠在泥土中的各类爬虫渐渐复苏,即将进入繁衍阶段。

  “为了达成获取高产的农耕目的,当务之急是在惊蛰前后进行春翻、施肥、灭虫与造林。其中,驱虫对象既包括劳动生产中田地里的害虫,亦包括生活环境中的家宅里的蚁虫。”方云介绍,也因此,与“惊蛰”相关的节俗,大都围绕“驱虫”展开。

  方云将此类“驱虫”仪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食用为象征的驱虫方式。如山东地区在惊蛰时,多在院内点火升灶,在露天烙煎饼,据说可以“熏烟驱虫”。陕西地区必吃炒熟的豆子,事先用水泡好的豆子爆炒时发出声响,就像虫子遇火发出的声音一样。江南地区也有炒豆风俗,如清代蒋士镛《东湖竹枝词》中所述“剪彩花朝挂树红,杏花村里雨蒙蒙。家家打豆忙惊蛰,小妇厨前唤炒虫。”这里不仅提到炒豆之俗,也提到了惊蛰剪彩花挂红的习俗。山西北部惊蛰日要吃梨,“梨”谐音“离”,据说这样做可以让虫子早点离开庄稼地,保证庄稼丰收。在闽南地区,惊蛰日要在锅中煮毛芋子,俗称“炒虫炒豸”或“焖老鼠”。

  二是借助工具为象征的驱虫方式。如惊蛰日,浙江宁波一带有“扫虫节”,农户们拿上扫把工具举家出动,到田间地头去“扫虫”,嘴里还要念叨着“将害虫一扫而空”,意味着将危害庄稼的害虫全部“扫除”,以此仪式来祈福庄稼不被害虫所害,来年有个好收成。江苏等地有“照虫蜡”的习俗,在惊蛰前夕,点燃大年初一敬神祭祖的红烛,在家中里里外外照个遍,边照嘴里还要边念叨“惊蛰蚁虫,一照影无踪”,以此来驱除潜藏在家中角落里的蛰虫。在湖南和江西等地有“爆惊蛰”的习俗,老百姓在屋内燃放鞭炮,认为巨大的声响能让刚醒来还未恢复元气的蛰虫惊吓而死,而硫磺也正好有杀毒的功效。燃放之后,还要口中念念有词“惊蛰惊蛰,爆得虫脚笔直”,故又被称为“惊蛰虫”。

  三是采用图符为象征的驱虫方式。如湖南恩施与鄂西土家族有传统节日“射虫日”,于惊蛰前一日举行。土家人认为,每年惊蛰来临,冬天蛰伏的各类害虫将要复活,将危害庄稼,故在惊蛰前夕,即抢先用炭灰在地上画出弓箭形状,意为“射尽害虫”,免遭虫灾,以求丰收。此外,以剪纸、贴符、画葫芦等贴画符图的方式驱除虫蚁,也十分普遍。比如辽宁兴城,妇女们会在“二月二”与惊蛰日前后剪红纸为剪刀贴于墙壁,即引龙驱虫之意;在山西东南地区,人们习惯贴画葫芦于屋壁,以避百虫;在山西乡宁,人们会张符以厌蝎;在上海,人们会去“蛇王庙”请蛇王符。

  嘉祥武氏祠《雷神出行图》(局部),左二是带高冠乘云车击鼓的雷神。

  “雷神崇拜”影响深远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时节另一个重要的主角是“雷”。古人认为,是春雷阵阵惊醒了地下越冬的昆虫。昆虫是农业耕种的大忌,是要驱除的,但雷声却是农事活动中十分受欢迎的“报春之雷”。因为伴随春雷而来的,往往是春雨,在气温回升的初春时节,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惊蛰在古代的农事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农民开始进行播种,南方水田开始插秧,人们祭拜社神,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古人重视春雷,于是“雷神”应运而生,成了我国农业神谱系中的重要一员。“雷神”与百姓生活关系紧密,民间十分崇敬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谢圣心研究过历史上的雷神形象。

  “‘雷神’在诸神中地位很高,在汉代可谓是‘天界一霸’。汉画像砖中的雷公,大多乘坐雷车或云车,身后有翅膀,出行时常有风伯、雨师、电母及众多神灵相伴,前呼后拥十分壮观。”

  春雷阵阵,宛如战鼓。在西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上,有兽头雷神振臂运转十面连鼓的形象,可见古人想象雷神在天上通过擂鼓产生雷声,“而雷神为掌管人间之雷,手脚并用忙得不可开交。”

  西魏敦煌壁画中的“雷神”。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北至南,每个地方气温差别很大,春耕时间各异,需要降水的时间也不同,降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农田新一年的收成,雷神要视情况发出雷声,过早、过晚都不行。传统农谚里流传的‘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讲的正是这个俗理。” 谢圣心说,惊蛰前后,是雷神非常忙碌的时间,所以古人会将雷神想象为擂十面连鼓的形象。

  古人为了确保“雷神”及时降雨,从宫廷到乡村均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祭拜“雷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时至今日,我国广东省湛江市的雷州半岛上,仍有着广泛的 “雷神”祭祀活动,它与印尼爪哇同为世界两大雷区,是全球四季打雷最多的地方。

《惊蛰的含义是什么(惊蛰表示的含义)》来自网络,本文围绕惊蛰的含义是什么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